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

来源:宣传部发布时间:2024-07-10浏览次数:10

七月初的江南,骄阳似火,长江流域正在经历着洪水的考验。为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深入开展,促进“大思政课”背景下大学生暑期思政实践活动落在实处,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马鞍山市大中小学思政课老师代表、篮球比分直播大学生代表一行四十多人,驱车二千多公里,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,参观考察红旗渠,弘扬践行红旗渠精神,风尘仆仆,满载而归。

图片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

从长江东岸边的马鞍山市出发,跨过高出防汛警戒线一米多的滚滚长江,一路向北,过淮河,越黄河,公共巴士奔驰在满眼绿色、沃野千里的黄淮平原上。皖北地区和河南大地上,生长着绿油油的水稻、玉米、花生、大豆等夏季作物。除了长江两岸感觉防汛有些紧张外,淮河、黄河流域还处于干旱状态,水渠、池塘里存水不多。进入安阳市境内,明显感觉地势不再平坦,丘陵起伏。到了林州市区,汽车前方远远处,矗立着连绵不断的群山,挺拔耸立,与平坦处形成了鲜明对比。同行的人告诉我,那就是太行山,愚公移山的太行山!

担任我们这次学习指导的王利老师是个本地通,生在林州,长在林州,工作在林州,对林州这个地方的旱情有着切肤之痛。林州市,过去称林县,地处河南省西北部,与山西省、河北省接壤,位于太行山东部。这是一块红色土地,抗日战争时期,八路军一二九师曾在此驻军抗日,1944年就迎来了解放的曙光。可是这里的生存环境确实困难,特别是缺水少雨,旱情严重,十年九旱。据史料记载,从明朝正统元年(即1436年)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,共514个春秋,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,大旱绝收30多次。有时大旱连年,河干井涸,庄稼颗粒不收。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“人相食”地步,在这514年里就发生了5次。我们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时,听到了一个“水比命贵”的真实故事。1920年春节前的除夕,林县任村镇桑耳庄村,一大早桑林茂老汉就到几十里外的泉眼去担水,人多泉水小,好不容易接满一担水,桑老汉挑回家中,儿媳妇担心老人太辛苦,站在村头等待老父亲归来。当她接过父亲肩头挑着的一担水,由于天黑,她又是小脚,一不小心趔趄跌倒,一担水泼洒在地,全家人盼望过年的清水就这样没有了。儿媳妇愧疚自责万分,就在这个大年夜上吊自尽了,一担水要了一条人命。大年初一,桑老汉含泪掩埋了儿媳妇的尸体,外出逃荒,永不回来。象这样的悲剧在林县也不知发生了多少回、多少次,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喝上清清凉凉的水!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明显改善,但是缺水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。1960年初,林县县委在总结过去抗旱的基础上,形成了一致意见:与其被动抗旱,不如主动引水,把临近县丰沛的水源引入林县,彻底改变“十年九旱”的局面。这一想法得到了河南省委、山西省委和临近的山西省平顺县的大力支持。从山西平顺县,引漳河水进入林县,彻底解决林县落后面貌。1960年2月10日晚,林县县委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出动员令,愚公移山,引漳入林,重新安排林县河山。第二天是元宵节,一大早全县各地聚集的三万七千多名干部群众,自带口粮、被褥、铁鐝、小推车等简单工具,浩浩荡荡向临近县水源地出发,开始了劈山开渠的“人间奇迹”伟大工程。

红旗渠建设中的青年突击队  图片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

真不愧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”!引漳入林工程是从临近30公里外的山西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处,将漳河设坝截流,此处海拔高程为464.75米,然后沿着太行山陡崖绝壁,凿山开渠,引漳河之水到70公里以外的林县分水岭,再经过三个分干渠送往全县各地。不说后面的分干渠,就前面的主干渠,由侯壁断的464.75米高程的漳河水,流经70.6公里后的到达分水岭海拔高程为450米,难度可想而知。在太行山半山腰绝壁之上,象穿上一条腰带一样,完全是由人工开山凿渠,没有现代化工具,开凿一条长70.6公里,宽8米,高4.3米的人工天河,这样的工程一般人想都不敢想,而英雄的林县人民不仅敢想,而且敢干,并且做到了、实现了!

引漳入林工程一开始轰轰烈烈,想得比较简单,七十多公里长的水渠,每个公社分一段,再分到每个人,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完成。但是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大家,在太行山上凿水渠,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一块坚石,牵动一座山头,一个隧洞,连着整个山脉。林县县委迅速调整战术,缩短战线,集中力量,一段一段突破。1960年3月6日至7日,林县县委在盘阳村召开工程推进大会,并且正式命名引漳入林工程为“红旗渠”。从此“红旗渠”金光闪闪的名字,永远载入史册,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世代传承。

在红旗渠纪念馆,我们看到了当年林县人民战天斗地、艰苦创业的拼命精神。借住在农民家的房屋不够,那就睡地铺、住山洞、卧石缝。天当房、地当床,薅把茅草当铺草,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,没有任何人动用修渠资金盖过一间房。修建干渠时,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,国家给了粮食补贴不够吃,那就挖野菜、捞河草,充饥果腹。干部群众一条心,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县委书记也是和老百姓在一起吃苦受累,老百姓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真心拥护共产党。在红旗渠战斗第一线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。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,不畏艰险,翻山越岭,进行实地勘测。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,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,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。1960年3月28日下午,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,深入洞内察看险情,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,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。还有“排险队长任羊成,阎王殿里报了名”的十二勇士“飞虎神鹰”排险队队长任羊成,腰间系着吊绳,手拿铁头抓钩,象荡秋千一样,在绝壁凌空处,排除松动岩石,避免下面人员被砸死伤。一次他被飞石砸掉四颗牙齿,鲜血直流,但是他忍住剧痛,抽出随身携带的老虎钳,硬生生地拔掉坏牙,继续凌空工作六个多小时,第二天不休息,又带伤继续排险作业,成为红旗渠建设的模范。在红旗渠修建的过程中,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。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,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。伟大的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命运,以生命为代价,以苦干实干为行动,重新安排了林县山河。

驻足青年洞前,我被当年林县年轻人的冲天干劲所折服。现在建成的“青年洞”长616米,宽6.2米,高5米,位于红旗渠总干渠任村卢家拐村西牛岭山村,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。从地势险恶,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,完全是在太行山的山脉里,硬生生地打出一条半山腰的隧洞。1960年2月由横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,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,建渠干部群众坚持“宁愿苦战,不愿苦熬”,后改由各公社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,继续施工。当时干部民工口粮很低,很多人得了浮肿病,仍坚持战斗在工地,以愚公移山精神,终日挖山不止。坚硬的石英岩一锤打下去一个白点,十数根钢钎打不成一个炮眼,青年们面对这样艰难困境,创造了连环炮、瓦缸窑炮、三角炮、抬炮、立炮等新的爆破技术,使日进度由起初的0.3米提高到2米多。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,1961年7月15日凿通隧洞。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,将此洞命名为“青年洞”,1973年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了洞名以志纪念。

站在红旗渠分水闸前,看着当年通水时的幸福场面,我也被深深地感动着。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,大幅照片的左边,人山人海的群众拥在分水闸边,欢呼雀跃,有的老人拿着绳子系着瓷缸,汲上清清的漳河水,甜甜地品尝着,流下了幸福的眼泪。是啊,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!子孙后代们再也不会为缺水的问题而犯愁了!照片的右边栏杆内,分排站立着红旗渠建设工程的劳动模范。74位劳模饱经沧桑,每人面前一张奖状,自豪与自信写在他们的脸上。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,每位劳模的奖品是一张奖状、一个纸质笔记本、一顶草帽,再也没有其它奖品和奖金了。我和我的同事们、学生们在这里留下了值得纪念的合影。

红旗渠从总干渠开凿,到支干渠等配套设施建成,历时近十年的时间。总干渠长70.6公里,到分水岭分为3条干渠,南北纵横,贯穿于林州腹地。一干渠长39.7公里,二干渠长47.6公里,三干渠长10.9公里。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、分干渠10条,长304.1公里;支渠51条,长524.1公里,斗渠290条,长697.3公里,合计总长1525.6公里,加农渠总长度达4013.6公里。沿渠共建有“长藤结瓜”式一、二类水库48座,塘堰345座,提灌45座。利用红旗渠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,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,已成为“引、蓄、提、灌、排、电、景”相结合的大型灌区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,周恩来总理就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,新中国有两大奇迹:一是南京长江大桥,二是林县红旗渠!现如今,红旗渠不仅仅是大型灌溉工程,也是5A级旅游景区,更是“大思政课”的研学基地。红旗渠的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。成千上万的大中小学师生怀着敬仰的心情,来这里参观考察学习,从中汲取改天换地、奋力拼搏的精神力量。

2022年10月28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红旗渠考察后说:“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,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,永远震撼人心。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、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摒弃骄娇二气,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。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,我们正逢其时、不可辜负,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。红旗渠精神永在。”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了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所在,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,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,发扬红旗渠精神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,谱写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华彩乐章!

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!


喻长志

匆草于2024年7月9日晚办公室



(作者/喻长志  图文编辑/黄凌骜  审核/丁永华)

地址: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湖西中路85号

邮编:243041

校办电话:0555-8215000

篮球比分直播:0555-8215015